中国政法大学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法学为主体,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是“211工程”建设高校,拥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拥有自主设置本科招生专业权的 7 所院校之一和自主选拔录取本科学生试点工作的 28 所院校之一。 学校原名北京政法学院,简称法大、政法大学,位于北京市,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蓟门桥畔,昌平校区坐落在军都山下。其中昌平校区为本科生和法硕校区,学院路为研究生校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国家的几乎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和2012年年法学一级学科排名中均名列第二,在《2011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1年中国大学法学100强中排名第一(不包括政治学、外交学等),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办学特色,法学领域具有突出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1995年和2002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法大”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了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在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组织结构 历任校长 钱端升院长 任职时间 (1952.8—1958) 曹海波院长 任职时间 (1979.3—1982.12) 刘复之校长 中国政法大学任职时间 (1983.2—1984.12) 邹瑜校长 任职时间 (1984.12—1988.6) 江平校长 任职时间 (1988.6—1990.2) 陈光中校长 任职时间 (1992.5—1994.3) 杨永林校长 任职时间 (1994.3—2001.9) 徐显明校长 任职时间 (2001.9— 2008年11月) 黄进校长 任职时间 (2009.2— ) 现任领导 校长:黄进 党委书记:石亚军 党委副书记:冯世勇、高浣月、胡明 副校长:冯世勇(兼)、朱勇 、张桂林、张柳华、张保生、马怀德、李树忠 纪委书记:胡明(兼) 校部机关 学校办公室 组织部 统战部纪委办监察处 宣传部 离退休干部管理处 教务处 科研处 研究生院 “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中国政法大学风景人事处 学生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财务处 审计处 保卫处 资产管理处 后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基建处 校团委 工会 发展规划处 中国法律信息中心 历史沿革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先生为首任院长。1983年,在中央“ 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的指示下,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大学题写了校名。 ?1、1952年,中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 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的校匾,办学地址为当时的北大红楼,钱端升担任首任院长。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政治系,原燕京大学政治系大部分师生,原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民政专业少数师生及原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行政人员组成。 2、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学院改为由公安部和高教部领导。 3、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中国政法大学 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正常教学开始受到极大影响, 到1969年秋在校各届学生先后离校,1970年底中央宣布撤消北京政法学院。 5、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星散在各地的教职员工陆续重返校园。197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任命曹海波同志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同年秋北京政法学院恢复招生。 6、1982年邓小平同志指示: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专题进行部署,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选任校长,中央批准该校一校三院建制,使该校获得了当时全国高校最高规格的配备。该校研究生院的设置成为全国首批,法学研究生教育因之也开新中国的先河。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备工作计划,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以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的中国政法大学,由时任司法部部长刘复之兼任校长。5月7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礼堂隆重举行,1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胡启立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典礼并发表了讲话。 7、1985年冬新校正式破土动工,1986年6月7日,新校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乔石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8、1991年夏,投资1.2亿经过5年艰苦施工的昌平新校终告竣工。同年秋,学校的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到昌平校区。 9、1997年1月26日,经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及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10、2000年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以整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11、2001年9月,以校长徐显明、书记石亚军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的隶属关系由司法部改为教育部。由此,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学校一下子从行业的龙头翘楚降为综合势力排名的末端最后,甚至连“211工程”建设也被排除在外。面对挑战,法大人在新一届校领导的领导下再次发扬不甘人后、艰苦办学的传统,奋起直追,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更新理念,调整定位,重组学科,改革体制,短短几年,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政法大学12、在2007年学校成立55周年之际,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的理念,以及“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四大战略,学校实现了诸多跨越式发展:学科——由2001年的五个博士学科点发展为十九个博士学科点;学术势力——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数量及人均科研经费均已进入全国前十名;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由1个发展为4个;学术队伍——由过去的430名教师发展为近1000人,其中博士学位人数由过去40人增长为近500人;社会影响力——政府、学术、社会三大评价体系中的名次均大幅前提。尤为可喜的是,在法学的十个二级学科中,该校具有优势地位的已占半数以上,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培育的新的学科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非法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哲学学科等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博士授权。博士、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 13、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他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14、2008年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先生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礼堂共同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撩开那红色的轻纱之际,骄傲的法大人等待的这一刻真正地来临了。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之间的政府性质的重要教育合作项目,中国政法大学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从国内几所著名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接下这个重要项目。 校容校貌 ?学校现有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研究生6000人,留学生10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0人,教授、副教授50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70%,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达40%。 中国政法大学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司法考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19个教学院、部;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院、比较法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其中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德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17个本科专业,拥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法学系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大学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实施的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每年有数百名学生被派往海外学习。 学校排名 2013全国财经政法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版) 283上海财经大学上海39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4104中央财经大学北京5105西南财经大学四川61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713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8175江西财经大学江西918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196浙江工商大学浙江11204华东政法大学上海12205天津财经大学天津1322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14270重庆工商大学重庆15288西北政法大学陕西16288云南财经大学云南17296浙江财经学院浙江18303安徽财经大学安徽19303山西财经大学山西2031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21317南京财经大学江苏22317山东财经大学山东23327河北经贸大学河北24338天津商业大学天津25342广东商学院广东26355贵州财经大学贵州27377吉林财经大学吉林28377山东工商学院山东29377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30388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中国大学社会科学最强学校前40(2011年武书连版) 排名 校名 等级1北京大学A++2中国人民大学A++3复旦大学A++4南京大学A++5武汉大学A++6南开大学A++7清华大学A++8浙江大学A++9北京师范大学A++10中山大学A++11厦门大学A++12吉林大学A++13山东大学A++14西安交通大学A++15华东师范大学A++16华中师范大学A+17四川大学A+18华中科技大学A+19上海交通大学A+20重庆大学A+21上海财经大学A+22南京师范大学A+23暨南大学A+24郑州大学A+25湖南大学A+25西南大学A+27东南大学A+2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A+30华南师范大学A31湖南师范大学A32东北师范大学A33山西大学A34上海大学A35山西师范大学A36苏州大学A37黑龙江大学A38西北大学A39中南大学A40西南财经大学A 学科排名(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一级学科代码及其名称参评高校总数学科整体得分排名0101哲学5769300201理论经济学5567310202应用经济学886658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9266660503新闻,传播学4868300602中国史5866471202工商管理1156672 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国政法大学0301法学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0302政治学排名第九。前十名名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云南大学。 2013年4月11日,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 教学力量 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畔,是研究生院所在地,昌平校区是学校的本部所在地,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下,为本科、中欧法学院和法硕学院一年级等院系所在地,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 “ 七五 ” 重点建设工程。 中国政法大学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948人,其中本科生8297人,研究生5762人,留学生889人;教师886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师821人,辅导员65人;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40人、硕士生导师586人,教授248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7.21%。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儒学院、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中欧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共19个教学单位; 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人权研究院、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10个校级科研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在学院路校区有一处馆舍,在昌平校区有两处馆舍,一为法渊阁,二为文渊阁总面积17900平方米,共设阅览座位2500多个。现有藏书约10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约90万册,外文图书约5万册,中文期刊合订本5万册,外文期刊合订本5000册;收藏缩微资料12种,4300多件;光盘127种;数据库数种。法律专业文献和相关学科文献是馆藏的核心和重点,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文献为主体、相关学科文献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模式。 师资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世界最大的法学家集团,拥有中国一流的师资,这样的优势从建校一直传承到现在。 中国政法大学55年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一批创业者,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双层背景下,开始了新中国政法专门教育事业的拓荒工作。正像美国耶鲁大学的一批教师,离开耶鲁去创办普林斯顿大学一样,这些创业者们带着他们的热情、理想和已凝练的传统,创办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这些令我们永志不忘的创业者是:钱瑞升、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芮沐、黄觉非、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张子培等。这些令我们后辈学人仰视的学术星宿代表着五十年代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三大学科的最高水平。新诞生的北京政法学院因拥有一大批这样的名师而自始就显得与众不同。是这些大师和先哲们创造了该校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北京政法学院因此而成为新中国政治家成长的摇篮,法律家培养的基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昌明的骨干力量。 1978年恢复办学之后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名师学者。教师中有像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王名扬、潘汉典等造诣高深的学术大师,也有像巫昌祯、罗大华、何秉松、廉希圣、董璠舆、宁致远、曹子丹、徐杰、吴焕宁、罗典荣、杨荣新、王康、郭翔、黄道秀、杨鹤皋、张俊浩、高潮等在各自领域里独领风骚的名家,还有像方流芳、樊崇义、王牧、蔡拓、乐国安、朱勇、张桂琳、王卫国、卞建林、马怀德、朱维究、蔡定剑、王人博、郑永流、舒国滢、刘星、莫世健、米健、徐世虹、王传丽、赵相林、周忠海、赵旭东、王灿发、丛日云、郭世佑、单纯、杨帆、席涛、刘纪鹏等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还有像刘家安、费安玲、李显冬、张楚、廖美珍、张凌、夏吟兰、张树义、李曙光、崔永东、林乾、金仁淑、金雁、文兵、方尔加、孙选中、李凯林、杨阳、潘小娟、刘俊生、李立、杨玉圣、常林等在特色领域里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骨干,还有像曲新久、薛刚凌、许传玺、应星、张中秋、时建中、李建伟、李永军、龙卫球、薛虹、齐延平、王涌、于志刚、张生、宋建武、王万华等学科新秀与青年领军人物。 学校名师 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英杰: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薛刚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 中国政法大学邬明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郭世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焦洪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宪法教研室主任。 曲新久: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洪道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李显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进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事司法学院刑法研究所。 王顺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 隋彭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深司法考试辅导专家。 刘金友: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 兵: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院系设置 法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薛刚凌教授为现任院长。法学院在历任院长(系主任)的领导下,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胸怀法治、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法学院现有6个博士专业、6个硕士专业和一个本科专业,下设8个教学科研机构、20个学术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理论法学和公法学教育研究的重镇。其中法律史学和行政法学在国内具有顶尖的学术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学水平。法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博士生导师45人,教师中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精通实务与理论的实务部门专家,以及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在法学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的法学院,以“法治天下、学问古今”为院训,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为导向,全面规划和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力争将法学院建成 “高品质、创新型、开放性”的一流法学院。 刑事司法学院是我校惟一设有两个一级本科专业的法学院,即法学专业、侦查学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其在我校四大法学院中备受瞩目。两个一级专业的强强组合,使刑事司法学院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阵容强大、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刑事法学和刑事科学教学与研究中心。学院已形成了以刑事法学为主体的学科群,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侦查学为学院的特色学科,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以及师资队伍等具有较高水平,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现任院长为博士生导师曲新久教授。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学术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充分展现。 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是在2002年6月学校院系调整改革中,在整合原有的经济法系、法律系民商法教研室和民事诉讼法教研室、科研系列的环境法团队和原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部分师资的基础上成立的。建院以来,我院恪守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坚持“创一流学科,建一流队伍、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的发展目标和“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本”的建院指导思想,端正学风和院风,打造队伍和品牌,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培育成果和人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自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成立时起即有了国际法学科,当时老一代的国际法学者、如汪暄、朱奇武等为我国的国际法研究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以来,国际法学科即成为法大的重要法学专业之一。而国际法学院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89年3月12日成立的国际经济法系。2002年,为了适应我国法学教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政法大学决定在原来国际经济法系的基础上设立国际法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法科强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法学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排头兵与孵化器,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公共管理和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一方重镇。 政管学院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一年历程,但其学术积淀和办学经历却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学院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是以1995年开始招生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本科办学的基础,在充分整合校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方面的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于2002年7月正式组建的。现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三个本科专业(含六个培养方向),拥有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会计学、产业经济、经济史六个硕士点,以及世界经济博士点。 学院根据本科专业方向和硕士点的学科结构,设有经济学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和现代经营研究所等5个教学科研机构,并设有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产权经营研究中心、现代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和投资管理研究中心四个非在编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专业教师4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9人。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布局比较合理。同时,我院还聘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共19人作为兼职教授,以加强学院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资源。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设有哲学、中文和艺术3个教研室,历史和逻辑2个研究所,涵括文、史、哲、艺四个一级学科门类。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本科专业分别于2002年、2003年开始招生。现有哲学、中国史两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美学和中国近现代史7个硕士点;另在法学理论专业下设有法治文化、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法治文学等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是1994年9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外语系。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学校设立了外语组,至1979年成立了外语教研室,后随着法大办学规模的扩大,于1987年6月设立外语教学部,1994年成立外语系,至2002年正式建成外国语学院。 学院下设英语系、德语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等三个教学单位,教授语种包括英语、德语、日语、俄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学院承担了全校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英语、德语两个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以及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等四个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社会学院是2005年7月在原社会学教研室和犯罪心理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的,是全国重点大学中第一所社会学院。学院第一任院长由全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乐国安教授担任。现任院长为应星教授。 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硕士点(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此外,乐国安教授和应星教授还分别招收犯罪心理学方向和法律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列主义理论部,以及2002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6人(含兼职),硕士生导师23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是由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独立而出。学院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法学素养和牢固的法治价值观,知识基础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媒体综合传播需要的高层次的传播领域专门人才。 设有新闻学本科专业,拥有法理学和新闻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法制新闻、新闻政策与法规和媒介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25人,其中教师21人。 法律硕士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以培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为目标的专门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八个试点院校之一,于1996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学院。在中欧法学院成立之前,温家宝总理就对之寄予厚望,期待“中欧法学院能培养出大批学贯中西的法律人才”。 2008年10月23日,中欧法学院成立庆典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莅临庆典并致辞。自2008年10月23日成立以来,中欧法学院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合伙人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协议、资助合同和中外合作办学协议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已顺利开展。 继续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实体。 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与大学的命运紧密相连的。1952年,大学创始初期,根据当时人民政府对政法人才的需要,就以在职干部培训的形式涉猎成人教育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决政法专门人才紧缺的局面,满足政法干部在职学习的需要,该校于1981年11月,组建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函授部,并于1982年正式招收首届法律专业函授生。于1992年2月以函授部为基础组建了成人教育部。1993年为满足北京地区的社会需求,开始举办夜大学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1996年1月,学校撤消成人教育部,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标志着该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6月,学校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确立了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调整办学结构、改进办学手段、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发展思路。 2009年3月,根据中央领导对该校提出的要求,结合该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对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功能调整,其基本定位是“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着力发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新的职能定位,设立综合办公室、司法考试中心(司法考试学院)、司法职业教育中心、成人学历教育中心、项目研发中心、海外留学教育中心、政府与企业管理教育中心、职业能力教育中心,分别承担学院相应职能。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中心(司法考试学院)主要承担校内学生司法考试技能培训、对社会考生司法考试培训、组织司法考试制度性研究及编写司法考试教材资料等职能。 司法职业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实习律师委托项目培训、职业律师的业务培训、检法系统的干警培训、司法职业系统的研究生课程班和干部轮训等职能。 成人教育中心主要承担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教学实施、函授站管理及教育教学发展评估等职能,只设有1个法学专业。办学形式有夜大学、函授、全日制(脱产)三种形式。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精神,从2007年开始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 项目研发中心主要承担学院现有项目的评估及建设和市场开发、项目拓展、项目推广的规划及实施方案、新增项目运作方案等职能。 海外留学教育中心主要承担与国外大学建立院级协作关系、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留学预科教育培训、教师赴海外大学交流访问、青少年赴海外大学夏令营等职能。 政府与企业管理教育中心主要承担政府系统的执政能力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及相关业务培训、政府系统及行业研究生课程班和建立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协作关系等职能。 职业能力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再就业、执业资格培训和在职岗位资格培训职能。 学院有各类在籍学生近500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200余人,夜大学学生2200余人,函授学生24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在昌平教学区学习。夜大学学生在学院路校区走读。函授学生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19个函授站学习。28年来,该校成人高等教育已为国家培养出近50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10000余人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办学成果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中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 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五十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 20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我们的校友名录中,有像彭真、谢觉哉、雷洁琼、刘复之、热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像邹瑜、李至伦、张耕、强卫、韩长赋、袁纯清、王巨禄这样的部长、省委书记、省长;更有像王家福先生、郑成思先生、王保树先生、马骏驹先生、储怀植先生、王裕国先生、陈明华先生等学界领袖。青年校友的代表像袁曙宏、胡建淼、陈卫东、贺卫方、陈瑞华、高鸿钧、许章润、杨松等也正在为母校增添新誉。在我们文革前最后一届招生中,有一个班不足四十人,三十年后他们中有十余人担任了省高级法院的院长或省检察院的检察长。这个班级的成功是法大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例证。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政法大学时,给学校的评价是“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证据法学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贡献学术思想与法律理念。从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由法大教师担任主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讲座,人大常委会讲座,国务院的讲座,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各部委、各省几大班子讲座每年均在数十起之多。教师来发表的学术文章达三千六百余篇,出版的学术著作达四百余部。各学科的一些创新性思想贡献,正改变着国家现有制度。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已成为法大人的当然使命。法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如价值哲学、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学术批评等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 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学校首任院长钱端升先生即使1954年宪法的重要起草人之一,学校前校长中国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起草委员会主任。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0余人。对外传播着中华法律文化,成为国家对外法律交流的代表性窗口。该校接纳的外国法律专业留学生是全国最多的,每年该校派往海外留学的法科学生数也是全国最多的。世界上二十余个国家的七十余所学校与该校保持固定校际联系,各主要大国的代表性学校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罗马二大、巴黎一大、名古屋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墨尔本大学等都与该校有固定交流项目,学校实施的“学生海外经历”(四种经历之一种)计划正由过去的每年几十人扩张到几百人。中国与美国最早启动法律交流的“天普项目”,该校是发起人;中美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华开过三次,其中两次是该校主办的;由该校主导成立了中美法律交流委员会并由该校担任中方主席。与港台的法律交流项目也肇始于该校;港台两地在大陆获得的各第一个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均是该校授予的。该校独具特色的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以及中欧法学院已成为该校与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交流的三大大管道,已开始产生国际影响。 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该校视察工作,对该校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重大而特殊的责任”,他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发展计划 学校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治校理念。 学校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中期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确定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   (2002-2009年)   完成“四大任务”、实现“四大转变”。“四大任务”是:凝练先进的办学理念并导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中, 据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文化; 稳步拓展学科体系, 优化多科性学科布局;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整体提高师资素质;规划校园建设,根本改善办学条件。“四大转变”是:实现从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模式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中国政法大学  (2010-2016年)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四大中心”地位。以全力建设学术大师群体、教学名师群体和学术创新团队为保障,实现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比例大致持平,努力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巩固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和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地位。   (2017-2022年)   完成“5111工程”,实现“315”国际化计划。用6年时间全面完成“5111工程”任务, 在此基础上,实现国际化办学的三个“15%”的指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的15%; 1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学历;15%的教师有国际合作的科研课题。   大楼虽少而大师云集,命运多舛而精神不改;校园虽小而理想远大,条件艰苦而人才辈出。50多年风雨历程,法大人与中国法治建设同行,虽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小而美的校园承载起不渝的法大精神,特而强的学科建设因应着时代的要求,法大人立志将自己的努力融入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科建设 学科实力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儒学院、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中欧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 体育教学部共21个教学单位。 科研机构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证据科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司法考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国际儒学院、中欧法学院、MPA教育中心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23个教学院部。 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哲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新闻学共18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6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政法大学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哲学类 哲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法学类 法学   社会学类 社会学   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   公安学类 侦查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心理学类?应用心理学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   国际商务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   德语 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每年通过多种合作交流项目派出数百名师生赴境外学习交流。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学校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知名人物 郑成思、贺卫方、王人博、王保树、陈瑞华、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应松年、王名扬、潘汉典、钱端升、胡建淼、王裕国、陈明华、储槐植、舒国滢、王卫国、王家福、马俊驹、许章润、杨振山、蔡定剑、马怀德、陈卫东、袁曙宏。 1、省部级以上 热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央政法干校毕业 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正部级) 法大研究生院诉讼法专业毕业 张耕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副主委、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北京政法学院法学基础理论专业毕业 莫文秀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毕业 王家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 王秀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贺荣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中国政法大学鲍绍坤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 陈训秋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 沈春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法大研究生院国际法专业毕业 王胜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朗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韩长赋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 赵大程司法部副部长 法大法律系本科毕业 刘彦平 公安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武警少将警衔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 郝明金监察部副部长 法大行政法专业博士毕业 杨栋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 法大国际法专业博士毕业 赵岸青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强卫青海省省委书记 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 袁纯清山西省省委书记 法大研究生院政治学专业毕业 罗志军江苏省省委书记 法大研究生院政治学专业毕业 王巨禄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毕业 范晓莉 广西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长 法大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毕业 刘敬民北京市副市长 王令浚青海省副省长 法大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 王铁 河南省副省长 法大研究生院法学专业毕业 张广智 河南省副省长 法大93级民商法专业硕士 何挺重庆市副市长、党组成员,重庆市公安局长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毕业 李志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北京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 李玉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北京政法学院政法专业毕业 高新亭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马秀芬宁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法大法律专业毕业 土登才旺西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央政法干校毕业 栗甲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曲加西藏区政协副主席 中央政法干校毕业 左定超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云峰内蒙古区政协副主席 侯生华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赵郭海陕西省高院院长 北京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 应勇上海市高院院长 周溯安徽省高院院长 张述元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法大85级刑法专业研究生 徐明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79级本科毕业 于世平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法律系法学本科毕业 肖声辽宁省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法律系法学本科毕业 王建明山西省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研究生院毕业 王雁飞宁夏区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宪法学专业硕士毕业 邢宝玉内蒙古区检察院检察长 哈斯木·马木提新疆区检察院检察长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毕业 2、司局级以上 白希 广西区贺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中国政法大学79级 郑人豪 广东省汕头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法大04级行政法博士 齐静 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副书记、区长 姜泽廷 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郑伟铭 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 吴文彦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理事长 高之国 全国人大代表、国际海洋法庭法官,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胡建淼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 法大本科毕业 单于广 公安部消防局少将 法大研究生毕业 彭亚平 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 法大79级 刘玉江 中央统战部干部局副局长 张奇 中央统战部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李晓泉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一司司长 陈国庆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 胡卫列 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法大行政法博士毕业 怀效峰 国家法官学院院长 贾丽群 司法部机关党委书记 王进义 吉林省司法厅厅长 刘朝宽 四川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于大力 辽宁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张春江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胡一丁 法律出版社总编辑 刘红亮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法大85级 谭小英,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庞继英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 中国政法大学79级 查卫民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李祝用 中国人保集团公司法律部总经理 简福贻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大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张学兵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主任 徐家力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主任 欧永良 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合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彭雪峰 全国政协常委 全国人大代表 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 岳成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 谭礌 北京市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 佟丽华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 许智慧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鼎业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伟斌香港李伟斌律师事务所主任 武晓骥 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主任 张小炜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任 莫少平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主任 浦志强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 中国政法大学艾海峰 北京市中洲律师事务所主任 田文昌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 尹永政 山东省齐鲁律师事务所主任 刘向宇 河北省保定市企事业法律顾问事务所主任 韩铁男 北京洪范广住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广发北京法政教育集团董事长 夏华依文服饰董事长 柯炳粦 厦门优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乐田 广州市禾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海子 慕容雪村 猫某人 王小峰 林楚方 校园文化 厚德,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格物,首先应是一种推究和思维过程,因此,要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要形成对法律的特定思维;其次它还包括“学以致用”的涵义,即要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求真求实; 致公,要求中国政法大学所有的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和正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亲民、仕众、天下为公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花是玉兰花,取其圣洁纯净,庄严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质,象征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的严肃和人文等学科的温馨,各种学科相辅相成。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社团很多,每年都要举行评选“十佳社团”的活动。主要的社团有准律师协会、英语协会、法通社、法律评论社、峥嵘报社,天空印象美工社、爱心社、农研会、绿色家园、风云漫画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志愿者协会、摄影协会、数字法大人、户外运动协会、青年爱国协会,学生创业协会等。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是一个有着十六年历史的学生社团,由北京市律协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公益律师佟丽华于1994年6月创办,以“背倚政法名校,牵手律界精英,依托特色活动,服务万众民生”为宗旨,以“今天的准律师,明天的大律师,终生的好律师”为目标,始终将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自2000年被中国教育热线、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杂志共同评为全国“优秀社团”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八大优秀社团”、我校“最有影响力的社团”、“最具有潜力的社团”,多年的“金星社团”。2007年,准律从北京两千多个大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成为团市委下属的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北京市社团联合会八名常务理事之一,多项活动和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栏目、《中国律师》杂志、北京市教育报《校园周刊》等众多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协会现有会员200人(主要由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组成),分为法律援助中心、学术部、实践部、调研部、秘书处、外事部、国际发展部、新闻中心、方舟工作室九个部门。 法律评论社系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社训的小型学生学术社团,定期出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评论》并举办讲座、读书会等学术活动。2000年前后,龙卫球、郑永流、程春明(已故)、郭琛等老师和翟志勇、郭锐、潘伟江、田夫、王旭、周林刚、梁笑准等同学参与了该社的早期创办工作。 学校地址  学校现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畔,是研究生院。昌平校区坐落在昌平区军都山下,为本科和法硕学生所在地。其中,昌平校区于 1985年被列为国家 “ 七五 ” 重点建设工程。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是博士生导师石亚军教授,校长是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 实用的三维地图、校园实景展示:http://*** 朝阳大学 传承关系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接管朝阳大学,在原址上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与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没有传承关系), 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校名,“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被任命为校长。1950年2月,中国政法大学与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 现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 存在时间 1949年11-1950年3月 建校过程 中国政法大学1949年开始,以朝阳大学(中华民国著名法学院,建立于1912年,后改称朝阳学院)为基础筹备,1949年春,中央提出设立北平政府政法学院的动议。1949年5月22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张宗麟受命接管了坐落在北平东城海运仓的国民党时期的朝阳学院。6月20日,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组建的北平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8月5日,中央决定改为设立中国政法大学。 1949年11月6日举办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朱德同志参加开学典礼。 1949年11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开学典礼 (1949年11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开学典礼,国家领导人和来宾在原朝大教室休息室前合影。前排左起为吴玉章、沈钧儒、董必武、朱德) 特色专业 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牌学科,也是学校绝对的特色专业。被法学专业录取的学生,在分学院的时候,根据各个学院的师资规模、学生人数,被随机分到四个学院(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学习。这四个学院设置的通时课程和专业课课程是统一的,占法学专业90%以上的学分,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不受本科所在学院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深造。在教学中,着重强调法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动、形象、逼真的模拟法庭活动,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专业前期学的都是普通的英语课程,但是后期开始会渐渐地涉及法律有关的内容,也就是法律英语,这个专业特色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并且择优选拔十名同学进行双学位培养,在获得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两个本科专业的学位后,直接进入中美法学院攻读中美比较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商学院的特色在于它们独特的培养方式,入学时,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的学生进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进入商学院。学生在学习一年半通识课程以后,根据考核和学生的志愿,政治学类学生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和国际政治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公共管理类的学生,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当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在工商管理和国际商务专业当中选择;经济学类直接就是经济学专业了。选择院内通识培养模式的学生,在大学第三年的时候,仍可以选择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

北京最新教师职位招聘信息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