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北京聘教网 >  北京学校大全 >  高中 >  闻一多中学

闻一多中学介绍

学校概况 简介 闻一多中学,全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闻一多中学,坐落在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 学校现有教职工225人,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多平方米。学校教学大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单元楼以及礼堂、餐厅、田径运动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 闻一多中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历史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早在三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的堂兄就在这 里创办了浠水县私立小学,1946年与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合并,称为"省二高"。全国解放后,改名为县立第三初级中学,1970年升为高级中学。1987年,被浠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闻一多中学,原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校歌校训 学校充分发挥 人文资源教育优势,弘扬闻一多先生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订了校训: 敏求、弘毅、自强、创新; 确定了校歌: 《七子之歌》;以"红烛"为背景制作了校微;形成了"团结、进取、严谨、务实"的校风;把闻一多纪念馆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闻一多诗歌朗诵会,创办文学期刊 《红烛》,学校社团活动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硬件设施 学校布局 校园 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风景区布局合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装配齐全,闻一多事迹展览室、闻一多塑像、惜阴广场、樱花园、桂花园等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办学力量雄厚,是青年学生求知的园地、成才的摇篮。 闻一多铜像 2005年11月24日 ,在闻一多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由民盟中央和民盟湖北省委共同署名,闻一多纪念铜像落成仪式在闻一多中学举行。从此,先生的身影便和学校师生紧紧连在一起。每年,学校的新生都要在铜像前庄严宣誓。 荣誉 学校治学严谨、大兴科研之风,有省、市两级科研课题四项,获国家、省、市、教研论文奖40余篇。在全国、省、市、县教研改革中,学校有七十多名教师获奖,在各级各学科竞赛中,有二百多名学生取得市级以上优异成绩。近三年学校德育、教学、后勤、党建、工会、共青团等工作均获县级以上奖励与表彰共五十余项。 学校先后被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广州军区招生办公室授予招生工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被市教委授予"育才奖"、"创新奖"、"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委授予"示范学校"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办学经验和事迹多次被《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报》、《德育报》、《黄冈日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和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校园文化 走进闻一多中学,反映先生人格和思想精髓的“敏求、宏毅、自强、创新”八个大字作为校训的石刻,赫然立于眼前。闻一多铜像深邃的目光对学生透着真诚的期待与无限的希望。每年学校新生都要在铜像前宣誓:爱我祖国,爱我人民,无私无畏,奋斗终生!学生也在这样心灵的洗礼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建立了“闻一多生平事迹展馆”,为学生开辟了道德与理想的教育课堂,也为先生故乡的人民开拓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建成长近百米的闻一多颂碑廊,每年组织学生举行“读碑廊.写心得”活动;在去年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时,学校请回了闻一多亲属来学校作专场报告,并制成音像资料,每年供学生学习;每年先生的诞辰日,学校举行“闻一多诗歌专场演唱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弘扬闻一多的文化艺术和红烛精神;编印《亲属回忆闻一多》一书为校本教材,让师生更深更多地了解先生;创办“红烛”网站,收集了闻一多文录、故事、影像、研究资料等,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学校;学校以“七子之歌”为校歌,创办《红烛》文学期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红烛精神深入师生心田,并成为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去年该校被评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获黄冈市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奖。 校园桃李 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为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一千多所高校输送了成百上千的优秀人才,其中有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企业家五百多人。当今著名经济学家、誉为"京城四少"的钟朋荣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还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名空军飞行员。他们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青春、智慧和力量。,在"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治校、民主理校、规范建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农村示范学校,让闻一多中学这颗耀眼的明珠永远闪烁在鄂东大地上。 迈入新世纪的闻一多中学,将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北京最新教师职位招聘信息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