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北京聘教网 >  北京学校大全 >  初中 >  地安门中学

地安门中学介绍

简介 地安门中学1902年4月17日建校,位于 地安门东大街127号(明清两代的兵将局旧址)。建校时的名称是顺天中学堂,1907年改为顺天高等学堂。顺天高等学堂是清末京师七所高等院校之一。开学那天,慈禧太后曾派人送过一个御赐书柜。建校初期,职员5人,教习14人(包括洋教习),学生233人。1914年改为京兆公立第一中学。1933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中学。1940年改名北京市立高级中学。1945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1952年与河北北京师范学校初中部合并,迁至鼓楼东大街14号(原顺天府旧址),改名 河北北京中学。1972年改名北京市第一四四中学。1982年与地安门中学合并,又迁回原址,更名为地安门中学。该校为祖国培养了100余届毕业生,两万余人,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历史 建校初期(1902-1907)学制四年,1907年改为顺天高等学堂后,学制为八年,五年中学,三年高等(即大学预科)。学生毕业后,品学优良者可进入专门学堂。前五年中、西两学兼授,后三年只授西学,即外国文学、算学、博物(生物、矿物、理化)。教习都选聘学识造诣较深者,中外名流兼聘,西学多使用外文课本。教授主旨在于“开智”,为专门学堂准备生源。(【注】:1902年成立的顺天中学堂于1907年改为顺天高等学堂后,1907年又重新成立了一个顺天中学堂,这个于1907年成立的顺天中学堂就是北京四中的前身。) 民国以后,学校由高等学堂改为中学。二十年代初,在办学风格上,开始显露出自己的特色。既注重“开智”,又注重“育人”,既强调传授知识,又强调发展个性。在这个时期,对学校影响较大的王仲篪校长曾着力提倡”教授主旨,注意学生自动,籍以发展其各科本能,管训方针,取感化主义,使学生养成健康身体,活泼精神,高尚人格及诚朴之习惯”。当时,教师在课内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钻研;课外倡导、支持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当时,英语、书法、美术、体育等研究会的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30年代初,该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办学风格,其办学主旨是指导学生做人,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培育栋梁之材。1932年,校长张仁山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了“坦白、活泼、勇敢、负责”的八字校训。学校创办了《十七中》周刊(当时校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学),为宣传抗日救国,激发爱国热忱,推动学校工作,贯彻校训精神,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该刊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北京图书馆收藏了《十七中》周刊的全文。 师资 该校在选聘教师方面,坚持选贤纳良,既聘请品学兼优的专任教师,又聘请学者、教授、社会名流到校兼课,讲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足必修课,又从本校实际出发,广泛开设选修课,其中音乐、美术为必选课,英语选读、第二外国语、文学概论、学术文、微积分、生物学、机械画、地学通论等近20门自选课,由学生任选1-5门。日伪时期,日语被定为中学必修课,学校坚持把英语同时列为必选课,这在当时教育界也是罕见的。在课堂授课方面,教师普遍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眼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致力提高课堂效果,注重指导学生做人。30年代在该校任国文教员的杨秀峰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这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课外活动方面,内容新颖充实,形式生动活泼,学术团体文体社团林立,诸如文学、英文、数学、科学及书法研究会、演讲辩论会、国剧社、舞蹈团、篮球队等等,每项活动都有1-3名导师,吸引了绝大多数同学。课外活动不仅为学生发展特长增进友谊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团结师生同反动势力作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创设办学条件方面,该校历届校长都比较重视,清末民初曾多次得到视学官员的肯定。30年代初,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学生宿舍已相当完备。解放前后, 图书馆藏书已过10万册,1951年新修建了教学大楼,使学校形成了教学楼、科学馆、体育楼、艺术馆的新格局。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得到进一步绿化,美化,国槐、侧柏、油松、果树、草皮、绿墙和名贵花草的科学组合,使校园构成了一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季有果,景色怡人的美丽图案。1982-1989年连续8次被评为北京市东城区绿化先进单位,并两次被评为北京市绿化先进集体。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先进集体。 50年代初,在庆祝建校50周年的活动中,广大师生把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概括为“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团结友爱、艰苦朴素”四句话,1982年在庆祝建校80周年的活动中,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把这四句话定为校训。 热爱祖国,是这所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早在清末民初,学校广大师生就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校内曾经开展过剪辫子的运动。1919年几乎全校师生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大革命期间,该校已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活动中心之一。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的斗争。1926年3月18日该校绝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反对“八国通牒”的示威游行。途中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高二学生李行健为维护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生命。“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1931年12月平津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了南下示威请愿团,该小学生选派张连奎、荣千祥(即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堂)等同学参加,当请愿代表齐集北京前门车站准备乘车南下时,遭到反动当局的阻挠,该校代表参加了著名的北京站卧轨斗争,持续三天三夜,终于取得胜利。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北京大中学校的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该校大多数同学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次游行大示威,在街头开展抗日宣传,并和反动军警进行搏斗。“一二·一六”以后,部分同学参加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南下扩大宣传团返平后,学校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一批进步同学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2月北平反动当局开始逮捕进步学生,妄图破坏中共北平地下组织。 开学不久,该校突然把康世恩(原国务院副总理)等10名爱国学生领袖叫到校长室,宣布开除这些学生,逼着他们马上离校。正在上课的同学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冲出教室,要求校长收回成命,校长焦实斋坚持不肯,学生宣布罢课,撤离学校,住进北大。2月23日北平市学联组织各大学学生自治会护送住在北大的同学回校上课,学校当局惊恐万分,校门紧闭,不准入内,同学们跳墙而入,打开了大门,护送代表和返校同学与校当局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吓得校长逃出学校,藏到学校对面棺材铺的棺材里,大大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在这次斗争中该校郭清等三名同学被捕。郭清同学在警察局惨遭严刑拷打,英雄不屈,壮烈牺牲。他在就义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要救中国”,倾吐了中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消息传出之后,激起了全市爱国学生的愤怒,同学们不顾校方恐吓和阻挠,为郭清烈士请法医验伤、拍照,编印遗著,散发传单。3月31日北平市学联在北大三院为郭清烈士举行公祭,大会群情义愤,怒不可遏,在北平爆发了著名的“三.三一”抬棺游行。卢沟桥事变后,大批学生奔赴延安,奔向抗日战争前线。尉迟修职同学还在京西一带创建了一支抗日队伍,开展了武装斗争,后来应朱德总司令的邀请,编入了八路军,尉迟修职在一次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40年代初,该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力量已经相当强大,同时存在三个互不联系的党支部,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广大学生组织了“南日社”、“奔滔社”、“民午社”、“舞剧团”等进步社团,办起了《跋涉》、《黄河》等进步刊物,建立了小图书馆,向同学出借《李有才板话》等解放区书刊。1948年3月在进步社团的组织下,有200多名同学参加了北大发起的“郊外旅行”、“平津学生大联欢”和北大广场的营火晚会。1948年4月17日,为了团结全校师生,壮大爱国力量,学生自治会举行了师生联欢晚会,当晚会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的时候,三青团、国民党特务大打出手,张绍、王哲一、刘鹏志等16名学生被捕入狱。这16名同学在地下党员的领导下,在酷刑审判中英勇不屈,严守秘密,为保护和壮大学校进步力量,为推动学校爱国斗争作出了不朽贡献。到北平解放前夕,全校已有共产党员30名,民青、民联成员72名,约占全校师生总数的20%。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该校同学几乎全部报名参军参干,其中193名同学被批准赴朝作战,86名同学被批准进入军干校,两批入伍人员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5%,在实行义务兵役法之后,这所学校的高中毕业生一贯踊跃报名,庄严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刻苦学习是这所学校的立校之本。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该校学生就把热爱祖国和刻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纵贯该校历届爱国运动的骨干,无一不是刻苦学习、成绩卓著的典范。 这所学校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勤奋好学,二是刻苦钻研,三是注重效率。一九五二年高三学生刘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作了一台录音机,受到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重视,是年《北京日报》作了专题报道。一九五五年高三学生胡大同在北京首届数学竞赛中获三等奖。一九五八年高三学生王玉琨在北京首届化学竞赛中获一等奖。一九六二年高二学生邢富冲、赖声博在北京市数学竞赛中获三等奖。一九七八年高一学生由中柏在北京市数学竞赛中获二等奖。一九八七年初三学生王涓爱在京、津、沪中学生五项艺术全能比赛中夺得冠军。 团结友爱是这所学校整体力量的源泉。该校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爱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多年寄宿制的集体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斗争中主动配合,生死与共;学习中坦诚切磋,无私互助;生活中互相关心,情如手足。50年代初,为了继承和发扬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高、初中建立了友谊班制度,每一个高中班联系一个初中班,帮助初中班学习时事,准备班会,学团章,发展团员,组织参观、游园。全校班际关系融洽,人际关系和谐。上千人的大集体构成一个亲密和睦的大家庭。许多校友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还时时思念母校,还时时思念中学时代,还同当年朝夕相处的老同学保持着密切联系。 艰苦朴素是这所学校的传家宝。这一优良传统包括艰苦奋斗和生活朴素两个方面。该校从建校到1966年,大约有60个春秋,都有相当多的师生来自农村,家境相对清苦,为学校带来了中国农民勤劳俭朴的好传统。早在建校初期,该校师生就厌恶贵族子弟的骄奢淫逸,崇尚艰苦奋斗,生活朴素。“五四”运动之后,该校师生的爱国热忱转化为教学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20年代初在育人方面就提倡“诚朴”,30年代曾在校内修建了“朴实门”,把“朴实”二字作为全校师生的格言。新中国成立之后,全校师生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继承和发扬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动,自己动手在西郊机场附近办了农场,以生产蔬菜为主,作为劳动锻炼和改善生活的生产基地。同学们轮流参加劳动,每次劳动都是自带干粮,徒步往返,常常是早3:30出发,日落而归,十分劳累,但大家精神上都很愉快。该校学生生活节俭,从不乱花钱,几分钱一场露天电影都舍不得每周去看,《华北日报》曾登载过这样一条报导:“近来河北高中同学嫌墨水太贵,为了节省钱起见,到颜料庄买些颜料自己做,这种节约精神值得钦佩。”艰苦奋斗是该校不断进步的传家宝。 北京市地安门中学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一大批为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党政军干部曾经在该校学习过;数以百计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的中学时代曾在该校度过,如翁偶虹(著名剧作家)、郎钟騋(原铁道部总工程师)、郝柏林(中科院院士)、严陆光(中科院院士)、杨应昌(中科院院士),王蒙(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金国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育明(著名肿瘤专家)、孙永生(著名数学家)等;数以千计的英雄、模范、工作骨干曾从该校走上社会,如大庆标兵许世策、北京市先进生产者吴建华等等。这所学校教职工正在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辛勤劳动着。 综上所述,河北高中、河北北京中学、地安门中学,不仅是一个已有109年历史的老校、名校,而且是科教兴国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特点 归纳一下,用更有条理的语言来叙述,可以说,该校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这所学校,是我国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批新型学校之一(第一批共两所,另一所为五城学堂,现名北京师大附中),建校后一直倍受国家重视。清光绪年间,顺天府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决定在辖区之内建立新型中等学堂,1898年9月经光绪皂帝批准筹办,1901年试办,1902年正式建立,钦定校名为《顺天中学堂》,钦定校址为地安门外兵将局(即现在的地安门东大街127号,北京市东城综合高中现校址)。开学大典当天,慈禧太后派人送给学校一个御赐书柜和部分御拨图书以示祝贺。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所为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校。北平市军管会主席,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同志,为学校委任了刚从海外归来的爱国学者汪金丁担任我校解放后的首任校长。建国初期,周总理亲自为学校推荐骨干教师瞿良到校任教。五十年代初,周总理与彭真同志听取华北局副书记、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同志汇报河北省在京办学情况时曾经说:“河北高中办得很好,为我党、我军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我希望北京市与河北省通力合作,把河北高中办得更好,把‘冀高’(河北高中的简称)的好传统、好校风发扬光大。”周总理对学校的殷切期望,激励着历届师生和广大校友创造了这所百年革命名校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河北北京中学(简称北京中学)并与北京师大附中、北京四中一起步入了北京市中学界领军学校的行列。她是中联部安排东南亚各国兄弟党领导人子女和爱国华侨人士子女来京就读的学校;她是全国首家山团中央授予“中国少年先锋队‘毛泽东中队”’光荣称号的学校;她是在我国首次评定重点中学之后,被誉为双重(河北省、北京市)重点中学;她在1990年被北京市教育局正式确定的“北京名校”,其事迹己于同年收入《北京名校录》一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这所学校,一贯高举教育改革的大旗,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更多更好地培育国家栋梁之才。在建校伊始,办学宗旨:以抵御外侮,富国强民为己任,号召有志富国强民的知识青年应考到校就读,到30年代又把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培育栋梁之才为办学宗旨,并一直坚持既“开智”又“育人”的指导方针,并坚持中、西两学兼授,还先后进行了:城乡生源并重,改善生源结构的教改实验;开设多门外语(英、法、日),广泛开设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互济的教改实验;建立以名师为骨干的专任教师队伍,组织以专家、学者、中外社会名流(如活动家萨空了,著名画家李苦禅,原教育部部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杨秀峰,著名作家苏叔阳等)为主体的客座教师群体,构建专、客并重互补的教师团队的教改实验:开门办学为社会服务、接触工农的教改实验;改革办学模式,试办综合高中的教改实验(自1990年至今一直是北京市改革办学模式的试点校)。凡此等等,百余年来,先后进行近20项教改实验。 在长达110年的办学实践中,确定了“尊师爱尘,创新图强;教有特色,学有特长;丌智育人,培育栋梁”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全面发展,品德为尚,人人成功,各有所长”的育人指导思想。树立了“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三、这所学校,一贯高举热爱祖国的大旗,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而著称。她是北京市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最早的中学(1907年);她是举世闻名“五?四”运动的发起校之一(北京市十三所大、中学校发起“五?四”游行集会,中学只有我校和北京四中两所);她是荣高棠、康世恩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就读时,先后领导了“九?一八”之后,为促蒋抗日赴南京请愿团和“一二?九”运动的地方:李行健同学在“三.一八”惨案中为国捐躯,他的英名已于1929年隽刻在圆明园烈士墓碑上,郭清同学在“一二?九”运动中壮烈牺牲,引起了北京市大、中学校爱国学生组织的“三?三一”抬棺大游行;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我校部分同学,在地下党支部领导下,投笔从戎,于京郊西山一带,建立起北京唯一的一支由中学生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后应朱德总司令邀请,编入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一些同学壮烈牺牲,成为抗日英雄,一些同学经过战争磨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张茹三、史进前、张志民等);在1948年“四?一七”血案中,刘鹏志、张绍、王哲一等悄名同学被捕入狱,坐牢直至北平和平解放。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有193名同学被批准入朝作战,83名同学被批准入军干校学习,合计共占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先辈校友们崇高的爱国情怀,坚定的革命意志,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谱写和铸就了这所百年革命名校的光荣的革命传统。由于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中央办公厅曾介绍一些领导同志的子女来校就读。 四、这所学校,是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中学,她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都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中学时期就读的地方:她是北京地区建立党组织最早(1925年以前),坚持地下斗争时间最长,战斗力最强,牺牲最惨重的中学,仅1927—1937年这10年间,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就三次惨遭破坏,又三次迅速重建,许多年青的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成为无名烈士;她是北京市地下党员人数最多、党组织力量最雄厚的中学,t946年一1949年3月,我校党的力量空前壮大,一度曾有三个独立、平行的党支部,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英勇不屈、卓有成效的斗争。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地下党员人数占全校师生总数的5%,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民联)的人数占全校师生总数的15%,这一盛况在北京市中学界是绝无仅有的。新中国成立前曾有地下党校之称。在该校曾先后担任过地下党支部书记的有林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簿恒温(现名史进前)、于向荣、侯维城(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关毓琪、陈功益、李树毅、徐保伦、张大钧、贺惊、任贵忠等。 五、这所学校,育人有方,人才辈出,为我党、我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这所百年革命名校的规模虽小(长期只有12个班,500多人,最多也只有24个教学班),但众多国家栋梁却出自这所学校。在鼎盛时期曾有小清华之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张申府(张崧年),国学大师梁漱溟,哲学史专家、北大校长汤用彤,早期铁路专家郎中驳、廖福申,无产阶级革命家林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荣高棠(原中顾委秘书长、国家体委主任)、康世恩(原国务院副总理)、张连魁(原政务院首任第一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史进前(原总政副主任)、张茹三(原济南军区副政委)、张志民(原昆明军区副政委)、王连桂(西藏军区副政委)、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当代著名画家孙其峰,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耿立,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学者崔自铎,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琏瑰,中科院院士郝柏林、严陆光、杨应吕,中国工程院士金国藩,著名教授刘元鹤(清华大学)、孙永生(北师大),考古学家、原首都博物馆馆长赵其昌,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肿瘤专家张育明,原水利部部长、河北省省长钮茂生,公安部副部长、中国警察协会副主席、国际刑警组织副主席朱恩涛,冶金部副部长张家骏,中国空间研究院卫星制造厂总工程师周孟雄,大庆会战标兵许仕策,党的十七大代表周晔等。据不完全统计,曾担任过省、部和大军区以上领导职务的校友就有30多人,出席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的校友多达40余人。广大校友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我校同学“争取人人成功,誓做国家栋梁”的豪迈誓言。作为全国一些单位的骨干专家、学者、司局级干部,更是不计其数。 综上所述,这是一所社会公认的、极其难得的百年革命名校。她办学历史悠久,拥有骄人的革命业迹,是一所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学校;她英烈云集,人才辈出,是一所值得后人纪念的学校;她革命校史辉煌,革命事迹动人,是一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的德育优势学校;她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资源丰富,是一所建设人文北京、人力资源强国很有借鉴价值的学校;她人文资源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厚,是一所大有发展前途的学校。把这样一所百年革命名校,保留下来,并着力办好,将为北京人民构建人文北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留下一件有生命力的传世瑰宝。 现在该校已被取消,校舍和尚未毕业的学生并入北京市东城区第五中学分校(原北京二十三中)。

北京最新教师职位招聘信息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