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介绍

历史渊源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新闻学课程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第一份新闻学期刊。北京大学也是在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第一个新设新闻学专业的大学,其间尽管几度经历了新闻专业合并与重设,仍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 学院发展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截止到2006年9月,学院教师已经达到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全日制学生达到6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本科生407人,此外还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及专升本学生近千人。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本硕博齐备,经过几年的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已经日臻完备,培养能力开始渐成规模。 专业设置 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设置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学历层次。本科生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出版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四个专业。研究生设置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硕士点,以及一个传播学博士点,专业研究方向涵盖国际新闻、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媒体经营管理、出版学等诸多领域。 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 学院领导 院长:邵华泽 常务副院长:徐泓 副院长:赵为民(兼)、程曼丽、陈刚 院长助理:杨伯溆、徐勤霞 党委书记:赵为民 党委副书记:孙华 博士生导师及研究方向 陈 刚 男 教授 中外广告理论与实务 品牌传播 谢新洲男 教授 媒体经营管理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陆 地 男 教授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媒介产业研究 邵华泽 男 教授 中外新闻务实研究 肖东发男 教授 中外出版管理 程曼丽 女 教授 世界新闻传播史与现状 国际传播 关世杰男 教授 跨文化交流 国际传播 龚文庠男 教授 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 说服学与宣传研究 徐 泓 女 教授 国际新闻 中外新闻传播实务 杨伯溆 男 教授 全球化与传播 系、所、中心设置 学院下设四系、四所、五中心: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广告学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媒体与传播研究所、现代出版研究所、现代广告研究所、俄罗斯传媒研 究所;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多媒体中心、影视制作中心。 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内最早开办广告学专业的机构之一。北京大学1993年正式开办广告学专业,1995年正式招收广告学本科生,199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2001年正式成立广告学系。目前,北京大学广告学系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博士一条龙的培养格局。 专业设置 学院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广告学、出版学、大众媒体、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学科。 学院已经设置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和新闻学硕士点,以及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出版学专业学士点,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第二学士学位点。 学院现设有如下专业: 新闻学:包括新闻学、国际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网络时代的传播技能,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出版、宣传部门从事、记者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出版学:培养具备出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网络时代新型出版人才。 广告学:注重基础课教学与广告实务课教学的结合,广告专业课教学和相关学科教学的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结合,使学生既提高整体素质,又能掌握广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长为复合型、国际性的广告专业人才。毕业去向一般是大的企业、媒体和跨国广告公司。 广播电视新闻: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视等新闻与宣传部门从事、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传播学:包括传播学、国际传播、传播管理、广播影视等方向,培养能在大众媒体、信息产业和其它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和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国际文化交流:培养有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交流学专业基础,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适于从事涉外新闻传播与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 网络传播:是新兴专业,目前拟设硕士、学士层次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播概论、多媒体制作、网络分析与策划、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网络报道策划与实施、数字电视等。教学从人文和科技两个视角入手,既关注新媒体及网络传播的技术和操作,又关注它们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毕业前景 2009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0名本科生中19名学生派遣,人数比例约为总体的27.1%。此外,有12人出国,27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2人通过其他形势实现就业。 研究生114人毕业,83人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人数比例约为总体的72.8%。3人出国深造,1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7人通过其他形势就业。 研究所、研究中心介绍 媒体与传播研究所 所长:龚文庠 媒体与传播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媒体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媒体与受众、媒体与社会、媒体与法治、媒体的市场化等;二是各类传播理论问题,包括人际传播、国际传播、说服与公关、传播与文化、新媒体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艺术等。已经和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包括:宣传研究、网络媒体的管理模式研究、非常时期的传言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等。本研究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并积极推进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近期组织出版了《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英文版、中文版)书系。 现代出版研究所 所长:肖东发 现代出版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近期担负的重点科研课题有三方面:出版经营管理及案例研究;中外传播媒介史,包括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出版通史》及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研究;电子出版与网络传播研究。该所先后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出版研究中心、韩国出版学会、日本出版教育研究所以及中国台北世新学院和南华管理学院出版研究所、《出版经济》杂志社、北大出版社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代广告研究所 所长:陈 刚 现代广告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以增强广告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为目的,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在继续教育的理念下为广告界不断培育新人。2001年,主办 “2001年北京大学网络与广告国际研讨会”,2002年,承办第11届台湾时报广告金犊奖颁奖典礼,这是时报广告奖在大陆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颁奖盛会。2003年,承办中国广告业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外,还完成了日本吉田秀雄基金会《中国广告业的现状与未来》、国家工商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厦华电子等多项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媒体的重大咨询课题。 俄罗斯传媒研究所 所长:程曼丽 俄罗斯传媒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及北大俄语系为依托,在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聚合全国这方面的研究力量,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立项、理论研讨等,促进国内俄罗斯传媒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进一步深化。 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 主任:程曼丽 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与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及管理部门、与海内外华文媒体及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已完成的研究项目有:国务院港澳办课题“香港媒体与特区政府关系研究”,国务院新闻办课题“如何提高大型外宣活动效果”、“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等,并与中国新闻社合作编纂《世界华文传媒年鉴》。 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 主任:谢新洲 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信息协会市场调查业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市场研究、企业竞争分析、媒介研究、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广告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研究、市场细分与定位研究等。已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中国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中国经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邮电报》、《中国集邮报》、《运动与休闲》杂志、《新周刊》杂志等观众与读者调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频道定位战略研究,在社会与市场研究领域,与世界银行、欧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青基会、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进行了多项合作研究,为“壳牌”、“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国际知名品牌;“联想”、“万科”、“北京国际邮局”、“人民银行”、“中国人寿”、“厦华”等国内知名品牌进行了市场研究,2003年,中心成功推出“北京房地产与媒介消费调查”、“北京三村地产调查”等。 财经新闻研究中心 主任:徐泓 财经新闻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目前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放式的财经新闻教学与科研平台。它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业能力和北京大学的综合优势为资源依托,以中国的新闻实践为对象,开展专业财经新闻的研究和教学。中心以中国财经新闻报道为核心关注对象,以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及大中华区的经济新闻现实,并以此为基开展各类新闻培训计划、讲座论坛研究活动以及奖学金项目,以期提高此区域内的专业财经新闻报道和研究水准。 数字媒体实验室概况 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985计划”的支持下于2002年建立的。数字媒体实验室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由一个Apple实验室和一个非线实验室构成,其功能定位为非线、平面设计和媒体研究,属于综合教学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以完成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实践为核心任务,同时也为师生的科研提供数据支持和平台服务。数字媒体实验室将逐步在学院原有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进一步明确每个机房的定位和功能,补充实验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实验环境。下面是实验室的机房情况的介绍。 Apple机房 Apple机房位于英杰交流中心225N,面积为100平方米。Apple机房由Apple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环境构成。Apple机房硬件部分由41台Apple iMac 一体机,2台Apple Mac Pro工作站,2台xServe服务器,以及1台7TB存储容量的xServeRAID磁盘阵列构成。Apple机房采用千兆以太网为网络环境,Apple Open Directory用户管理模式,提供基于Apple Mac OS X平台和Microsoft Windows XP平台的应用软件服务。 非线机房 非线实验室位置于一教北平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其中实验室及设备间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目前拥有12台专业级图形工作站,可以同时满足12个项目组同时进行视频剪辑的需要。图形工作站采用DELL PRECISION 490机型,CPU为双Xeon双核服务器专用CPU,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2G服务器专用内存,并配有专业的Canopus DV Strom XA 非线卡,双液晶显示器,除了本机上250G存储空间之外,还配有一个总容量2.4T磁盘阵列,由一台专门的服务器负责管理媒体资源,以满足视频数据海量存储的需要。非线还拥有一批专业DV摄像机,以及一些数码设备,主要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提供影像录制和服务。 实验室管理制度 本实验室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场所,依照有关规定向全院师生开放。为了使实验室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和学习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制定本办法,广大师生能遵照执行。 一、 学生实验操作守则 进入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不得高声喧哗,不得在实验室内或走廓里相互打闹嬉戏。 保持实验室卫生,干净整齐,不得将所带的雨伞、雨衣带入室内,不得乱扔纸屑,不允许将水杯、饮料食品等放在实验台上,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吃东西,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 使用计算机要服从教师和值班人员的管理,非经允许,不得随意更换计算机。不得私自拆卸、移动培训室内的各种设备,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安装软件。 要爱护机器设备,不得带电插拔设备,不得频繁开关机,不得用力拍打键盘、鼠标,随意插拔网线;未经同意不得动用与课程无关的机器设备;不得拆装实验室设备;不允许在机器安装额外的设备,由于违章操作造成的机器损坏故障,或有意损坏桌椅等要加倍赔偿。实验过程式中,如果机器发生故障必须先关掉电源再找值班人员处理。 上课期间,拒绝找人,进入实验室,须经管理人员许可。 实验完毕,课代表要督促本班同学关闭计算机,把椅子归位,经老师同意后,课代表才可以离开。 上课期间,不得在实验室玩游戏,不能做与实验课无关的事情,不能在网上发布信息,不得乱删软件,不得删除别人建立的文件,不得在机器上乱加口令,不能上不健康的网站,不得调用不健康的图片视频节目,不能利用网站骂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人格。 不得利用实验室的网络查阅、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a)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b)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c) 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d)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e) 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愚昧迷信的; f)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g) 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h)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誉的; i) 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对于违犯《学生微机操作守则》或不服从管理的学生,管理员有权终止上机,对于严重违纪者,建议院及学校有关方面纪律处分。 二、 实验室管理员守则 管理员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加强管理,注意防火和防盗。 严禁乱拉接电源,以防造成短路或失火。要定期检查电源开关和插头是否打火漏电,检查灭火器是否能正常使用,报警器是否打开。注意消除火险隐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杜绝在实验室内使用明火。不得携入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实验室。 对于小件实验设备和耗材要上锁封存,取出时要登记。管理员要做到锁好柜子和抽屉后才能离开。实验室没有人时要门窗关严,防盗门上锁。实验室的钥匙及门卡不得转借,不得私自配钥匙。外请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时,实验室应有人自始至终地陪同。 借用实验设备要有有关方面的书面证明,要详细登记清楚借用者的姓名、年级、证件号码、住址、联系电话、借出日期、归还日期和有无损坏等信息。 管理员和值班人员有义务打扫实验室的卫生,做到清洁明亮,整洁有序。管理员要注意调节适合电脑的温度、湿度、负离子浓度,定时换风。门窗要密封,防止外来粉尘污染。实验室内不准带入无关物品,不准睡觉休息。 值班人员工作时须穿软底鞋,着白色长衫工作服,实验室用品定期清洁。 管理员兼管院主页服务器和实验室服务器的维护工作,对于一些重要参数,如IP地址和端口的分配、用户名、口令等数据,要有书面文字记录,并做到保守机密。为了保密的需要,管理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不同保密方法或密码口令。实验室应设有相应的防病毒、防有害信息传播等安全技术措施,每台计算机都要安装防毒软件,管理员要定期对防火墙和防毒软件升级。管理员应严格检查外来软件,防止病毒传染。建立双备份制度,对重要资料除在电脑贮存外,还应拷贝到光盘上,以防遭病毒或恶意破坏而遗失。 为不影响学生第二天学习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验室开放时间周一、二、三、四、日晚上不得超过9:30,周五、六晚上不得超过10:30。 在实验室门前显著位置张贴醒目的用户依法上网公约、学校保卫处、消防队及实验室主管部门电话。 学校科研成果 许静译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1] 导读 灰色的封面似乎是对该书“理论性”的某种隐喻,然而阅读这部20多年前即已成名的“老”书,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绿色生命。 作者写作此书时已逾不惑,在他求学期间并没有媒介及文化研究之类的课程,而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和研究,他深知学生们需要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因此有了这本“经典”。 在导论部分,作者开宗明义地介绍了传播研究两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并且提出,本书力求介绍各学派的权威性研究,反映二者之间如何凸现或弥补彼此的不足,或者说明两派之间的争执、对立,甚至相互削弱。这就为全书设定了一个带有某种戏剧性的“斗争”主题,引发读者的好奇。 前5章是全书的基础部分。在1、2章中,作者如同一位鉴赏家般介绍“过程学派”的各类模式,其中充满细致入微的品评趣味,让人有“渐悟”之感。而在3、4章中,作者循循善诱,一步一步牵引着读者去把握“符号学派”相对陌生的概念,常有令人“顿悟”之语。作者善解人意地将各章中的重要内容区分为“基本概念”和“引申涵义”两部分。这与其说是便于读者选择,倒不如说是提醒读者准备,接受“深度阅读”的挑战。实际上,也只有引申部分的阅读,能使人“渐入佳境”。第5章是这一部分的难点。作者介绍了符号学派“意指化”的两个序列,而在最为重要的第二序列运作中,又包含了“隐含意”、“迷思”、“隐喻”和“转喻”等三种方式。完成这些阅读,读者会有“登东山而晓鲁”的“成就感”,同时也会有“再向上爬”的冲动。 第6章“趁热打铁”式地介绍符号学的方法与应用。无论是诗歌、广告、还是新闻摄影,我们都可以借助于词汇域、句法结构、规范及偏离等符号学概念进行“解读”而不是“解码”。解读的意义,在于其“解构性”和“颠覆性”,而这些特性,正好也体现于作者对“偏向性解读”和“意义取决于社会”的分析。 对应于第6章,作者在第8章对经验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同样有趣的对比性介绍。如果说符号学的方法能显示思考的力度,那么经验研究方法则更反映出研究设计的精巧。作者对各种有关电视镜头、新闻报道以及读者调查的研究案例的分析,都有不落窠臼之处,似乎在说,“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风景更加精彩”。总起来说,关于研究方法的两章介绍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令人跃跃欲试。 因为符号学被看成是结构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在第7章作者拓展性地介绍了结构主义理论与应用,而这一部分恰恰是国内大量传播学教材中几未提及的内容。作者对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关于二元对立、跨界仪式以及神话等核心概念的介绍,对美国西部电影和新闻杂志封面的结构主义分析,仍会令中国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意识形态与意义”是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章。关于意识形态有许多令人迷惑的定义和用法,因此作者首先对威廉斯提出的意识形态三种用法进行了更为清楚的阐释,随后又以此为纲,拓展到对记录片、新闻照片和流行杂志封面的分析。作者的分析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活泼和乐观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后来在《理解流行文化》、《理解电视》等书中所阐明的主要思想,已经在本书中萌发了。 如何理解传播?为什么说传播是“借助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读完此书,你是否会掩卷而思呢?[2]

北京最新教师职位招聘信息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